安坑地區有三間歷史悠久的廟宇,均可遠溯至二、三百年前,漢人初到安坑一帶開墾的時期。這三座廟宇分別是大坪頂的太平宮、二城的潤濟宮,以及三城的日興宮。這次要介紹的是二城的潤濟宮。潤濟宮主祀三官大帝,主殿奉祀的三官大帝神像為台灣規模最大,是其特色之一。
三官大帝即俗語謂的三界公,是宇宙之神,所謂三界乃指「天」、「地」、「水」三界,原來是自然崇拜,自東漢後成為道教神明。道經記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民間的傳說則指三官大帝為堯、舜、禹三位賢君。
清乾隆年間,祖籍福建漳州的先民以十人或二十人為一股,持政府發給的憑據,進入安坑地區開墾。開墾範圍分為內、外五庄,外五庄為十四份至公館崙一帶,內五庄則包含車子路、頭城、二城、三城、四城。當時五重溪南一帶山谷為泰雅族地盤,時而出草,殺人焚屋。住民為長期防備,公舉三城頭人廖世協、二城頭人游學海、頭城頭人邱神恩、車子路頭人林青露等四人,集眾人之力以竹木石為材料,各建築城池,相互協防,居民才得安心種植。
潤濟宮曾歷經三次重修及擴建,才有現在規模宏偉的樣貌。廟內曾保存大正元年(民國元年)的石碑一方,內文提到「茲我安坑內五張當未成莊以前,林密谷暗,山面一帶,兇蕃攀躆、風土未純,民履受困,咸謂不藉神力,不能安居樂業以保境而庇民乎?從茲假堂而尊三官大帝,始時當嘉慶年間,向後凡遇防番災厄,每禱必驗,莊民深信賴之,於是逐年實行四季福祭。」也見證了早年開墾的艱辛。
潤濟宮最後重建之前樣貌
潤濟宮最後一次重建是在民國77年,建築採華南南北式建築,由宜蘭匠師張訓丁主持雕塑,結構宏偉,雕刻細緻精巧。潤濟宮大殿供奉「三界公」及殿前護將「九天道祖」、「王天君」等五神尊,這五尊神像皆是從同一株千年樟木雕刻而成的,是廟內一大特色。
「三界公」及殿前護將「九天道祖」、「王天君」等五神尊,這五尊神像皆是從同一株千年樟木雕刻而成的。
潤濟宮於民國77年重建,大殿後方原有一山神廟,奉祀「龍神」,也同時重建。早期主殿遺留的神龕石雕等,即用於龍神殿,上刻有各方捐贈者名字,見證當年信眾不僅內五庄民,還遠及柴埕一帶。
大殿後方的龍神殿,保留了潤濟宫主殿的石雕,均有百年以上歷史。
配合本報採訪,潤濟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廖榮權先生,還難得請出了不輕易示人的一只木雕香爐。這只香爐以整塊長滿樹瘤樹頭刻成,二側提耳為獅面彩雕,正面刻有「潤濟宮」三字。據稱,此香爐代代相傳,年份已不可考。不論其年份,單就藝術價值,就已讓人驚豔。
此次採訪,適逢水官大帝誕辰,廟內舉辦祭典,信眾供奉踴躍,得慶信仰尚未式微。潤濟宮無論從歷史人文,建築藝術,均有值得深入了解與欣賞之處。不論是否為安坑子民,有機會經過二城,不妨稍事停留,在宏偉的三官大帝像前,上一柱清香,必可收洗滌身心之效。或者來此欣賞建築之美,廟後方還有一條「潤濟宮登山步道」,全程步行大約一小時,很適合假日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