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店焚化廠設有二座爐台,處理新店、中、永和及鄰近鄉鎮的垃圾,設計容量為每個爐台每日焚燒450噸垃圾,亦即每月的最高處理量為約27000噸。不過隨著垃圾減量政策實施,永和、中和新店陸續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焚化廠的處理量也從高峰遞減,至民國100年降至最低的每月約10000噸,不到設計容量的一半。
不但新店焚化爐出現設備閒置,新北市其他焚化廠,特別是樹林焚化廠也常因垃圾量不足而部分停爐。包括環保局內部及焚化廠所在地方人士,都曾期望如能調節各廠歲修時間,新北市有希望關掉其中一個廠。而優先關廠或停爐的,就是歷史最久,附近人口最稠密的新店焚化廠。
但是新北市政府為處理垃圾轉運站的污染問題,優先推動「垃圾不轉運」政策,陸續關閉三重、中和等地垃圾轉運站後,環保局垃圾清運路線隨之調整,新店焚化廠關廠一事,也就不再提起了。
新店垃圾焚化廠的處理量在民國100年達到谷底,但隨著環保局將汐止,甚至淡水的垃圾也運來新店焚燒後,處理量又增加到了每月約15000噸上下。原先依據朱立倫市長的指示,關於垃圾處理,除了垃圾不轉運之外,也要將焚化廠的餘裕容量用來處理早期垃圾堆積廠的垃圾。目前環保局還沒著手執行早年垃圾堆積廠的挖掘與再處理工作。這個政策如果再真正執行,焚化廠關廠就更遙遙無期了。
根據民調,垃圾焚化廠被視為最不受居民歡迎的嫌惡設施之一,主要的理由包括焚化排放廢氣所帶來的空氣污染和健康疑慮,以及垃圾車頻繁進出造成的交通衝擊等。當然心理的陰影,更是讓居民難以化解,根據房地產專家的評估,焚化廠會使鄰近的房地產價格降低10%至15%。
焚化廠屬於鄰避設施,環保局也因此從焚化廠的運轉經費,撥付一定比例給附近居民作為回饋金。回饋金目前由新店區公所邀集地方人士組成的管理及運用委員會決定分配方式。由於垃圾處理量減少,依據每噸垃圾200元計算的回饋金,總額亦下降中,每年的總金額約1億元,主要用於附近設籍居民的電費補助,以焚化爐所在的德安里,每人每年的補助金額為1200元,其他地區則依距離酌減。
德安里里長丁萬貴表示,每人每年1200元的回饋金,對居民來說真的可有可無。雖然回饋金仍保留部分比例作為建設或活動補助,但是目前地方層級的預算分配上,焚化爐回饋金已被理所當然視為地方經費的一部分。例如同樣用於里裡的小型建設工程,新店市區的里用的是區公所的預算,安坑用的卻是回饋金,焚化爐回饋金使用於基層建設,對於安坑居民並無加分的意義。
此外,不像其他的焚化廠能提供設施供社區居民使用,例如八里焚化的廠的溫水游泳池等,新店焚化廠並無任何公共設施。早期里民也曾提議,新店廠應比照設立溫水游泳池,卻被市政府以廠區土地為中永和及新店市公所共有,無法取得同意為由拒絕。現在台北縣早已升格為新北市,再也沒土地所有權的問題,也未見市政府進行任何相關規畫。
丁萬貴表示,安坑早在民國66年就設立焚化爐,算起來安坑人容忍這個設施已經快40年了。以前安坑人煙稀少,焚化廠設在這裡或許有其歷史背景,但現在安坑人口大量移入,新北市三座焚化廠,安坑、樹林和八里,就安坑的人口密度最高。 考慮到社區結構的改變,以及居民的感情因素,安坑人的付出應該很足夠了。
焚化廠除了本身的運轉,也會產生群聚效應,清潔隊的廚餘處理,資源回收廠也設在附近,甚至一些民間業者也在此設立資源回收場。有些業者佔用路面,影響景觀甚至製造髒亂,更對地方造成困擾。丁萬貴表示,以前曾向環保局建議,在焚化廠運轉期間,不如將整個薏仁坑路部分路段以上規畫為垃圾處理專區,讓公民營的業者都能納入管理,並結合景觀及公共設施規劃,降低對地方環境的衝擊。
丁萬貴不認同將垃圾山挖掘燃燒的想法,一來挖掘出來的垃圾熱值不足,而來一些堆在山谷裡的垃圾,經過幾十年的穩定,除非產生污染問題,何必再多此一舉?他建議,應該垃圾順勢減量,到了可以關廠的時候,就把焚化廠關了吧,這些任何回饋金或環保專區的想法都要來得好。
原刊於安坑有好報第三期2013年12月